本月16日,中方专机飞抵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云操盘,出席第二届中国—中亚峰会。而就在专机抵达之前,哈萨克斯坦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——将与中国合作建设该国的第二座核电站。
【哈萨克斯坦要将第二座核电站交给中方建设】
这个合作官宣的时间选得精准,而且对于中哈来说,这份合作的分量不容小觑。
对于哈国来说,核电站的修建事关国家命脉。作为全球铀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,全球每年将近一半出产的铀都来自哈国,同时哈国还是欧盟第三大天然铀供应国。但尴尬的是,虽然哈国铀含量丰富,但其自身却深陷电力短缺的泥潭。
从其官方数据来看,哈国眼下存在约1500兆瓦的电力缺口,而到2030年,这个数字可能翻三番,扩大至6.2吉瓦。10年之后,其用电需求预计将上升到1524亿千瓦时,而其现有的电站最多只能生产1350亿千瓦时,哈国电量供不应求的局面正在急剧恶化。
在这种背景下,核能成为哈国几乎唯一的选项。一方面它可提供稳定、清洁、高效的电力,填补哈国的电力缺口;另一方面,哈国自己就是全球最重要的铀供应者,资源得天独厚,再不转向核能利用,反倒是一种资源浪费。
2023年的时候,哈国就决定启动本国首个核电项目,中国、俄罗斯等四国参与竞标。对于当时的哈国来说,合作伙伴的选择十分重要。
我们都知道,哈国的“核伤痕”非常深。1949年至1989年间,苏联曾在哈国东北部进行了超过450次核试验,导致超过150万人受到辐射影响。至今,“核”仍是许多哈国人心中的集体伤疤。
【哈国第一座核电站是由俄方承建】云操盘
而对于当时的俄罗斯来说,这个项目非常重要。那时正值俄乌冲突胶着阶段,俄罗斯在国际上饱受制裁,对中亚的影响力也在直线下降,急需一个既能提升形象又能维持其与中亚各国关系的“纽带”,哈国的核电站项目无疑就是这个“纽带”。
结果也如俄方所愿,哈萨克斯坦经过民众公投,选择将首座核电站交由俄罗斯承建,既是对老大哥的安抚,也是在“历史情分”上的一次兑现。
而如今的第二座核电站,哈方却明确表示要交给中国,这一步棋,显然不只是能源布局这么简单了。
可能有人会有疑问,哈国为什么不干脆把两座核电站都交给俄罗斯?答案就在于两个字:“平衡”。
作为前苏联的一员,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渊源深厚,但同时又不愿在地缘政治上被俄罗斯“绑死”。
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哈国总统托卡耶夫就频频释放“去俄化”信号,不承认顿巴斯独立、回避支持俄罗斯、甚至在某些问题上选择跟随西方脚步对俄罗斯实施了制裁。
而在与中国的关系上,哈国显然更加积极。哈萨克斯坦是最早响应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国家之一,在中亚五国中与中方合作最深。相较于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合作容易引发俄罗斯疑心,与中国打交道反而更“安全”稳妥。
【第二届中国-中亚峰会正在举行】
因此,哈国一边把第一座核电站交给俄罗斯,稳住传统盟友;另一边把第二座核电站的建设交给中国,强化多边合作,不让任何一方失衡。这就是哈萨克斯坦精心维持的“中间路线”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是在给中俄“平权”,意在向外界传达一个信号:哈萨克斯坦对俄罗斯和中国是“一视同仁”的,换句话说,中俄对于哈国同样重要。
事实上,中国这次拿下哈国第二座核电站项目,并非偶然。早在过去十年,中国的“华龙一号”“玲龙一号”等核电品牌就已走出国门;更重要的是,中国的合作模式不附带政治条件,不干涉内政,不搞“制度输出”,给对方留下的空间更大、压力更小。
过硬的技术,深厚的合作基础,以及平等尊重的合作原则,这些注定了中方会成为哈国最理想的合作伙伴。
对于哈萨克斯坦而言,把两座核电站分别交给俄罗斯和中国,是一次比较“艺术”的外交权衡。而对于中国而言,这是一次实打实的地缘战略突破。说明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,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,而是开始深入关键领域。
可以看见,在中亚这盘棋上,中国正在有条不紊地落子,而未来的每一步,我们都将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